“校园暴力”到底为何?

发布时间:2015-12-29 00:00:0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近段时间,“校园暴力”这个词已经几次刺痛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先是某副县长之女率众对同校女生施暴,又来了个初二学生被十余中学生群殴当场昏迷,接着网上又开始轰轰烈烈地诉说着“布鞋门”。而“布鞋门”事件更是被拍成视频上传网络,使更多的人“欣赏”到了这场赤裸裸的校园版暴力电影。

本是一方净土的校园,为何会成为斗殴行凶的集散地?原为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又为什么变得青面獠牙?为此,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记”)采访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彭熠(以下简称“彭”),以“布鞋门”事件为例,探讨了校园暴力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记:近一段时间不断有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传入耳中,暴力行为缘何频频在校园出现?

彭:由于未成年人身心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他们的行为很明显地带有模仿性和习得性,也就是说,他们本身的一些行为很可能是通过模仿、比照学来的。之所以产生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模仿性在作怪。这种模仿首先可能来源于家庭,例如父母打骂孩子、夫妻吵架等家庭暴力。长此以往,孩子们很可能会不把暴力当回事,完全出于好玩的心理而见怪不怪。

另外,网络游戏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网络游戏中有很多暴力元素,其中杀人、抢劫、打斗等情景很常见。青少年由于心理并未成熟,经常受网络暴力游戏的影响,久而久之就养成习惯,并慢慢开始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习以为常。

记:作为“布鞋门”事件的施暴者,她们并没有把“布鞋妹妹”打伤,而是采用了赤裸裸的人格侮辱方式,对此该如何看待?

彭:“布鞋门”事件中施暴的女孩,其实都有一种扭曲的心理,她们并不以致受害人鲜血淋漓为目标,而是采取人格侮辱的方式,由此可见,她们的心理是非常扭曲的。这种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内心当中存在很大的愤怒,进而把“布鞋妹妹”当成了宣泄对象。受了欺负,就会找一个更弱小的对象去欺负,以解心头之恨。

这种心理的产生很可能是因为她们在家庭中缺少关爱,在学校里缺乏老师、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这种长期缺乏支持鼓励的孩子,其负面情绪积累后,就会产生愤怒感,于是,她们很可能会找一个宣泄物进行发泄。

她们本身和“布鞋妹妹”并没有深仇大恨,如果把“布鞋妹妹”打伤,很可能受到法律制裁。采用人格侮辱这一“外表不见伤”的暴力行为,既能发泄自己的愤怒,同时又能避免受到严厉的惩罚。

记:其中一个女孩对于外界针对自己的谩骂,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她说:“是我做错了,骂我是对的,我没什么可难过的。”

彭:现在的教育无疑缺少了平等、尊重这一课。作为家长、老师,可能很少去尊重孩子们的意愿。一些孩子犯错误了,家长就会让孩子下跪认错;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有可能就对孩子打骂,而这些完全是人格侮辱。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渐渐习惯,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让人下跪、对人打骂是一种侮辱,反而会认为这很正常。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