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音乐系五年一贯制舞蹈表演专业(白马藏族音乐与舞蹈方向)课程(以下简称“白马藏族音乐舞蹈专业课程”)建设完成,使用两年评估。主要专业必修课《白马藏族文学概论(上)》、《白马语基础》、《白马藏族民歌演唱》教材受到白马藏族班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良好。
2014年6月,教务处根据学校领导要求,召开白马藏族音乐舞蹈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会议。教务处、科研外事处、音乐系、文史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和有关课程建设负责人参会。会上,教务处长李晓江就学校对该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意见和具体要求作了传达,在没有系统资料借鉴的情况下,依靠我校白马藏族文化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和承担的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开展该专业主干课(也即民族班特色课)的教材研发。经会议研究讨论决定,由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蒲向明和魏琳分别承担《白马藏族文学》、《白马语基础》课教材的研发,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张益琴承担《白马藏族民歌演唱》课教材的研发,并在新学年开学时,保证白马藏族音乐舞蹈专业课程教材能投入使用,以确保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经过两年来的使用,初步达到了学校对该民族班课程建设的预期,党委书记司跃宁对此项工作表示赞赏和肯定。
蒲向明教授编撰的教材《白马藏族文学概论(上)》,主要是对甘川毗邻区白马藏族民间文学的散体文(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概括。全书共分7章,包括《绪言》、《白马藏族民间文学的源流与发展》、《白马藏族神话》、《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白马藏族寓言童话综论》、《白马藏族文学(散体文)代表作< 阿尼·嘎萨>》等,全书总计22.7万字。魏琳教授的《白马语基础》教材共分6章:《绪论》、《白马藏族概述》、《白马语概述》、《白马语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境》、《白马语的语音》、《白马语日常会话》,共计5万余字。张益琴教授的《白马藏族民歌演唱》教材共分8章(前言·概述):《酒歌》、《舞蹈歌》、《劳动歌》、《 祭祀歌》、《婚嫁歌》、《休闲歌》、《情歌》、《其他类歌曲》,共计15万字。该系列专业教材的研发,充分体现了我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推动民族教育和文化传承具备的实力,也开创了我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新篇章。在课程教材建设上,我校践行目前国家教育创新战略的有关要求,有效及时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从而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在省内地方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都具有创新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
我校白马藏族音乐舞蹈专业班自2014年8月开办,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高素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和热爱白马藏族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文化,传承本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推介白马藏族民族风情,具备从事民族地区小学音乐教育、民族歌舞表演、文化传承及文化管理等工作的专门型艺术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学校领导、专家的多次论证,课程开设从文化基础课、专业素养课、民族特色课、实践课等方面制定,充分考虑了民族专业特色和民族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特色课程开设充分体现我校白马藏族文化研究基础和民间文化主要形式,主要有白马藏族民歌演唱、白马藏族民间舞蹈、白马藏族民间文学概论、白马语基础,白马藏族琵琶弹唱、白马藏族民间美术、服饰、手工等,民族技能课。由学校专门特聘白马藏族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人讲授。
该专业以蒲向明教授领衔的教师团队,已出版白马藏族语言、文学、舞蹈、音乐、服饰等文化艺术方面的专著5部,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甘肃省社科奖2次、甘肃省高校社科奖5次。学校艺术社团编排的舞蹈《白马河之恋》获全国第四届“魅力校园”文艺调演舞蹈金奖,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池哥昼》在陇南市(包括8县1区)巡演10场,在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反响并赢得广泛赞誉。2015年,该民族班学生班哲在首届丝路杯甘肃省大学生文学艺术作品竞赛中演唱的原生态歌曲“白羽毛”获金奖。2016年,该班学生为主体的白马藏族文艺表演显示出良好办学实绩:5月,获第二届甘肃省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一等奖、优秀编导奖一等奖、优秀组织奖三项;9月,原生态音乐舞蹈剧《池哥昼》在敦煌文博会非遗青少年国际展演中获二等奖;9月,参加第二十五届西交会文化艺术周(陕西宝鸡)文艺专场演出;11月,将代表甘肃赴上海参加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高等院校“校园戏剧”演出。学校将对该民族班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大投入,争取专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教务处)
|